摸索共赢的市场化机制
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再扩容
人民银行日前召开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在现有“10+1”试点基础上增加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作为试点地区,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在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转为试点地区。
这意味着,我省张家口市榜上有名,成为试点城市之一。据了解,我省不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已开始为数字人民币推广进行相关筹备工作。“最近也会有一些商家关于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咨询,大多是咨询如何开通、如何使用和有没有优惠之类的。”某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说。
2020年4月,人民银行公布了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包括深圳、成都、苏州和雄安新区四地。随后于2020年10月增加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试点地区和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形成“10+1”试点格局。从首批4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公布到第三批试点出炉,至今刚好两年时间。
据《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数字人民币(e-CNY)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与第三方支付工具不同,是国家法定货币,它是数字形式的货币。具有价值特征,支持离线交易。还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及用户信息安全。
数字人民币接受程度到底如何?从此前的试点成效以及市场反应可略见一斑。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政务缴费等领域形成一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等重大试点项目圆满成功,参与试点的用户、商户、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市场反响良好。
近来,非试点省(区、市)对争取成为数字人民币试点也十分积极。自去年末,包括浙江、河南、重庆、广东、江苏、天津以及福建福州市等地将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纳入了地方“十四五”相关规划之中,意在抢占数字人民币试点先机。
随着试点名单扩大,说明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入新阶段,技术应用更成熟,距离全面落地更进一步。未来,数字人民币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结合度将会越来越高,当数字人民币诸如安全性、支付便利性和更低成本等的特点逐渐展现,将进一步带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
此前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中,多采取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补贴+场景方补贴的“组合拳”,其中各地政府根据财政情况给予的补贴力度各不相同。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目前需要更多的场景和地区来扩大试点规模,从中挖掘和积累更多的运营、技术、推广方面的经验。
试点的价值在于,各地可以各自摸索如何建立一套政府、金融机构(运营方)、受理机构(流通方)、场景方之间共赢的市场化机制,毕竟目前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和商业模式尚不明确,可持续机制最终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人民银行也指出,随着试点测试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在彰显便捷性、优化普惠性、突出创新性、保障安全性、体现合规性、加强可持续性等方面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