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电报:人形机器人将迎商业化元年?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时间:2024-01-09
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来了一位特殊的敲锣人:一台人形机器人手握木槌,与创始人共同敲响开市锣。一声锣响,不仅启动了首次人形机器人全程参与的上市仪式,更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商用加速落地的势头。
近年来,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一个人形机器人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时代开启。不少观点认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在2024年进入一个重要发展节点,或将迎来商业化元年。
商业化梦想或将照进现实
人形机器人何时才能从研究项目演进为商业产品?IEEE Spectrum在一篇文章中给出的答案是2024年。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演进、产业应用上已经在为商用做铺垫。
爆发式增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让人形机器人“大脑”加速升级。近一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与交互能力。在这样的浪潮下,人形机器人“大脑”演进开始加速“狂飙”,人形机器人能够听懂、理解用户的需求,并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推理,给出反馈或者解决方案。例如一款名为小薇的人形机器人就能进行人脸物体识别,和用户进行中英文双语对话,未来将应用到酒店迎宾、医疗陪护、体育训练等各种各样的场景中。
人工智能的强势助力帮助人形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演进。具身智能指的是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能够通过感知器和执行器与环境进行交互,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专家表示,在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学习算法后,人形机器人有望全面再现人的肢体行为能力,并通过持续演化无缝利用人类当前全部基础设施,大面积替代各类高风险和重复性工作,这为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打下了基础。
此外,执行器、传感器、超轻材料等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让人形机器人可以更灵活、更便捷地适用于各种场合。
除了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品类的不断丰富也为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IEEE Spectrum称,人形机器人在2023年变得非常“疯狂”,有十几家公司开发具有商业用途的人形机器人。放眼全球,特斯拉不久前刚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 Gen2,此外,亚马逊、OpenAI、三星、戴森等企业,也通过投资、自研等多种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在我国,小米、科大讯飞、优必选、字节跳动等中国企业也纷纷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就有十余款人形机器人新品面世。这些新品中,有实现了高度仿生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有的实现了5千米每小时的最大行走速度,有的能实现复杂地形行走和智能规避障碍功能,有的搭载了鸿蒙操作系统……
人型机器人专利数量的不断攀升为商业化的持续推进夯实基础。《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是全球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最多的国家,累计申请数量已达6618件,中国企业优必选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有效技术专利数量达763件,全球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已经在商业试点项目中部署人形机器人,让人形机器人为“打卡上班”做好准备。特斯拉将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 2首先应用于其制造工厂,一旦其实用性得到验证,将开始销售这款机器人。亚马逊在其机器人研发基地测试Agility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让其进行货物搬运的工作,结果显示,人形机器人能够跟上甚至略微超过人类工人的搬运速度。在工业制造场景中,我国人形机器人Walker X已在智慧工厂场景中进行了训练及测试,主要用于智能分拣以及老化测试。
商业变现还需爬坡过坎
尽管在过去两年中,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商业人形机器人开发,但根本性的技术突破仍未出现。目前看来,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和计算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但执行器仍然复杂且价格昂贵,电池难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足够工作班次的动力。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面临其他挑战。IEEE Spectrum称,这些挑战包括创造一个生产制造人形机器人的弹性供应链以及开发配套服务设施以支持大规模商业部署。但最大的挑战是软件,因为仅仅建造一个可以完成工作的人形机器人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毕竟现实生产环节与实验室相比会有更多的突发性、重要性和严谨性。
现阶段的投入产出也是一道坎。当下很难从人形机器人的使用中获取直接收益,也很难从数据层面判断或论证应该投入多少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形机器人所创造的价值和想象空间都是巨大的。
人形机器人反映了当今世界智能装备的最高技术水平,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我国在顶层设计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产业界需要牢牢把握机遇,打通产业链条关键节点,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人形机器人能否“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生活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