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搜索

人民邮电报:如何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时间:2024-07-3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无疑是对开放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鲜明标识的有力注解。

  构建立体网络

  夯实联通之基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属性,是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线任务,也是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优先方向。正如“一带一路”领域知名专家、北京大学翟崑教授所说,“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联互通史”。

  过去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的说法也广为流传。无论是经贸往来、要素流通、产业共建,还是企业合作、科教互鉴、人文交流,都离不开一个互联互通的渠道或载体。在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产业合作的“链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这正是“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全球公共产品回应和契合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题中之义。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重点是“立体”和“网络”。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形式也更加多样;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产业链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成威胁。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只有建设一个立体的、交叉的、联动的、多功能的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才能更有效地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推动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推进区域协同,加强人文交流,营造良好生态。

  总体来看,经过11年的建设,“一带一路”目前已经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打造了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水平。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建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瓜达尔港、科伦坡港、比雷埃夫斯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管道、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标志性项目成果。特别是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推动完成了超过130套跨境陆缆和10余条国际海缆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与共建国家信息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

  新基建引领

  加速互联互通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排在首位的就是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为下一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此外,还将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新基建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将继续深化数字、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跨境陆缆、国际海缆建设,大力促进4G、5G网络建设和普及应用,提升信息通信技术的可及性,助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和提质增效。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更好释放和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着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联互通,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引领,引导支持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前往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合作,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