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搜索

当数字遇上乡村,看解锁了哪些新姿势?

来源:通信世界 时间:2023-03-24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3年是我国建设数字乡村的关键之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为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刻认识到数字乡村的重要意义,通信世界全媒体特组织了“数字乡村”专题,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并遴选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展现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美丽乡村”,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六年对数字乡村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数字乡村工作的部署要求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七部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主要聚焦在数字化场景应用研发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同时,在文件其他章节也提到了“数商兴农”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数字化治理方式等数字乡村相关领域内容。


与往年文件相比,今年虽然对数字乡村的直接描述篇幅有所减少,但是内涵依然丰富、重点更加聚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更加突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文件提出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段落,这体现了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数字乡村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必由之路。


二是更加聚焦以数字化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要坚持场景驱动、需求导向,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在一个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这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建用结合、以用促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是更加强调发挥涉农数据要素作用。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普及,涉农数据快速融入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治理等各个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这体现了要以农业农村大数据为关键驱动力,提高数字化整体应用水平。


四是更加强调数字生产力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同时也提到了“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及“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等,这体现了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驱动作用,助力做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重点工作。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也积极谋划布局并出台相关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共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基础。我国已先后开展八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截至2022年8月,5G网络已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普及助力城乡“数字鸿沟”逐步减小,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58.8%,较2021年底提升1.2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


二是数字技术有力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不断丰富。《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5.4%,其中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34.0%、水产养殖信息化率为16.6%。大豆、苹果等8类15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生猪产品信息数据平台上线运行。


三是新业态新场景拓展乡村发展新空间。乡村新业态新场景是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休闲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累计支持1489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四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下沉。数字惠民服务是提升农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网上政务服务不断健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基层办理。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县级远程医疗覆盖率超过90%,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6.7万个,累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9.8亿人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但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数字乡村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部分地区现有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且涉农数据标准缺失、信息“烟囱”多,导致数据无法共享,涉农数据碎片化、“孤岛化”问题严重。二是智慧农业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智能农业装备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核心力量较弱。三是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地区留守人群普遍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对数字技术掌握不够,同时乡村资源相对落后,对人才吸引力不足。


多措并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地区5G、物联网和千兆光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坚持“急用先行”,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网、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农村生产生活应用场景打好数字化基础。


二是推进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各地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建立完善涉农数据标准,规范数字乡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等过程。明晰各部门数据共享、管理的范围边界,厘清不同平台系统的衔接配合关系,依托各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动相关部门涉农数据资源纵向融汇贯通、横向共享共用。强化各类涉农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加强对涉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分级分类、安全规范管理。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北斗导航、智能终端等在农机装备上的集成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建设。完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各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建立数字乡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加大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力度,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网上办事、直播电商等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